设备运行统计
功能概述
应用场景
本模块是一个工业生产现场的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效率分析工具。它通过采集设备控制系统(如PLC)提供的实时变量,结合用户配置的统计规则与标准的计算模型,实现对设备运行时长、综合效率OEE、状态原因分析等多维度数据的自动化统计、分析与输出。可以帮助用户精确实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为生产管理和设备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核心价值
- 提升透明度: 实时展示设备状态、运行时长及OEE指标,使生产过程透明化。
- 优化决策: 通过状态原因分析,快速定位瓶颈,为改进措施提供数据依据。
- 提高效率: 精确计算OEE,识别效率损失点,指导生产和维护团队优化设备性能。
- 简化管理: 自动化数据采集与计算,减少人工统计工作量,提升管理效率。
- 持续改进: 通过历史数据追溯与聚合分析,支持长期趋势分析和持续改进活动。
适用场景
- 需要对单台或多台生产设备进行精细化运行状态监控的场景。
- 希望引入或提升OEE管理体系,量化设备综合效率的生产现场。
- 面临设备频繁停机、原因不明,需要系统化分析停机原因的生产线。
- 期望生产数据自动化采集与分析,替代人工报表,提升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
- 需要按班次、按日期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于生产管理的优化。
整体界面说明

功能位置: 开发版-基础管理-设备运行统计
统计设置说明
-
状态累计时长(默认选中): 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信号,定时累计各状态时长;
- 提前配置设备状态,清晰定义统一的设备状态,如:运行、停机、故障等;
- 注:避免状态值的逻辑冲突或遗漏,确保任何时刻设备都能被明确归为一个状态;
-
综合效率OEE(可选): 实时监测设备产量、不良数及计划信息,定时计算OEE各指标值;
- 注:OEE参数(理论节拍、计划时长)需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设置;
-
状态原因分析(可选): 设备状态切换时,自动记录当前该状态的所属类别及原因;
- 提前配置状态类别,清晰定义统一的状态类别,如:运行状态下可分为正常运行、低速运行、试生产等;停机状态下可分为计划停机、换型调整、来料中断、故障停机等;
注:可选内容必须通过勾选生效,生效后在统计变量与输出变量会开放对应的配置;
全局信号设置说明
-
实时范围: 指定输出变量的数据累计范围,包括当前班次或当天生产,可在运行时切换;
- 使用方式:设置固定值或配置变量在运行时读取切换;
-
数据清零: 当PLC内部的累计变量(如累计产量、累计不良品数)接近其数据类型的量程上限时,为防止数据溢出导致统计错误,提供与PLC配合的数据清零机制。
- 使用方式:配置触发信号,信号变真时,所有设备自动记录最新值并形成记录,需要手动复位该信号;
统计变量与输出变量设置说明(支持配置的导入导出)
- 统计变量: PLC提供的变量或组态界面输入的变量,不同设备分开配置;
- 输出变量: 系统自动计算指标值后,实时更新下发到指定变量,不同设备分开配置;
分类字段说明
允许用户为每台设备添加自定义的分类标签,如“所属工序”、“所属位置”、“设备型号”等。这些字段在数据记录归档时会一同保存,便于后续在报表和数据分析中进行筛选、分组和聚合。

分类字段定义后,可在设备行进行手动标记,并可通过按钮切换展示或隐藏;

1.状态累计时长
功能描述
此功能用于精确记录设备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持续时长。当设备进入某一预设状态时,系统开始累计该状态的持续时间,并定时 每分钟更新。
当设备状态发生切换时,系统会记录下前一状态的最终累计时长,并开始统计新状态的持续时间。这些记录将形成设备状态变化的时间轴。
配置说明
-
定义设备状态
为设备定义清晰的运行状态,如“停机”、“运行”、“故障”等。
注:“停机”、“运行”、“故障”为系统默认状态,不可删除,但可修改名称及修改状态值;


-
配置状态判断变量
二进制类型:每个状态各提供一个状态信号,信号为True时代表状态置位;

整型类型:提供一个状态信号,状态值更新时不同状态值代表对应的状态置位;

-
配置输出变量(可选)
为每个状态指定一个变量,用于实时输出当前状态的累计时长;

-
保存配置
数据使用
-
实时监控: 配置的输出变量可以直接在监控画面上展示,实时了解对应设备当前状态的持续时间。
-
历史记录: 系统会自动生成 “状态时长记录” 数据表,包含设备名称、设备状态、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累计时长(min)、班次等字段。此表可用于:
- 生成设备状态甘特图或饼图,可视化展示各状态时长占比;
- 筛选特定时间范围、特定状态的记录,进行详细分析;

-
聚合数据: 系统会自动生成“状态时长班次日统计”数据表,包含设备名称、设备状态、累计时长、统计时间、统计班次等字段。可用于多时间范围的数据聚合统计分析:

2.综合效率OEE
功能描述
此功能在“状态累计时长”的基础上,提供OEE相关的数据分析能力。
OEE是衡量设备综合表现的关键指标,由时间利用率、性能利用率和合格率三者相乘得到。通过配置相关输入变量,定时每分钟更新数据并计算各项子指标及最终OEE值。
OEE指标说明
-
时间利用率: 实际运行时间 / 计划运行时间;
-
性能利用率: (理论节拍时间 * 实际产量)/ 实际运行时间;
-
合格率: (实际产量 - 实际不良数)/ 实际产量;
-
OEE: 时间利用率 * 性能利用率 * 合格率;
其他指标说明
- 达成率: 实际产量 / 计划产量;
配置说明
-
配置实时累计变量
产量:当前设备的实时累计产量,产量应是包括不良数在内的整体产量;
不良数:当前设备的实时累计不良数;

-
配置OEE参数
理论节拍时间:生产一个产品所需的理想最短时间,单位为秒(s);
计划运行时间:当天当前设备计划运行的总时长,应按实际配置,不能超过1天;
- 可用于组态界面输入,每天开始生产前更新;
计划产量:当天当前设备的计划生产数量;
- 可用于组态界面输入,每天开始生产前更新;

-
配置输出变量(可选)

-
保存配置
数据使用
-
实时OEE监控: 输出变量可在HMI上展示,实时跟踪OEE表现。


-
OEE趋势分析: 系统会生成 “OEE记录”、“OEE班次日统计”、“OEE日统计” 数据表,包含设备名称、统计时间、产量、良品数、不良数、实际运行时间、计划运行时间、理论产量、时间利用率、性能利用率、合格率、OEE和达成率。此表可用于:
- 绘制OEE及各子项指标的趋势图,分析波动原因。
- 对比不同班次、不同日期的OEE表现。


快速理解指南
想象一下,你有一台计划要连续工作8小时的机器,希望能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优质产品。OEE就是用来衡量这台机器在这8小时内,究竟“表现得有多好”的一个指标。它是一个百分比,越高越好,世界级水平通常在85%以上。
OEE的核心思路是:理想情况下,设备应该100%的时间都在以100%的速度生产100%的合格品。 但现实中总会有各种损失,OEE就是把这些损失量化出来。
OEE由三个关键因素相乘得到:
OEE = 时间稼动率 × 性能稼动率 × 合格率
-
时间稼动率 (Availability) - “机器到底开了多久?”
-
关注点: 计划生产的时间里,机器实际运行了多长时间?
-
怎么算: 实际运行时间 / 计划工作时间
-
损失原因: 设备故障停机、换型换线、等待物料、计划保养等,这些都会减少实际运行时间。
-
例子: 计划开机8小时(480分钟)。但因为故障修了30分钟,换模用了30分钟,实际只运行了480 - 30 - 30 = 420分钟。那么,时间稼动率 = 420 / 480 = 87.5%。
-
-
性能稼动率 (Performance) - “开机的时候,跑得有多快?”
-
关注点: 机器在实际运行时,其生产速度与设计的最快速度相比如何?有没有因为小故障、空转、速度降低等原因导致“慢了”?
-
怎么算: (理论节拍时间 × 实际产量) / 实际运行时间 或者简单理解为:实际速度 / 理想速度
-
损失原因: 设备老化导致速度下降、操作不熟练、材料问题导致的小型停顿、设备空转等。
-
例子: 机器实际运行了420分钟。它的理论节拍是1分钟生产1件。理想情况下应该生产420件。但实际上只生产了380件。那么,性能稼动率 = (1分钟/件 × 380件) / 420分钟 ≈ 90.5%。(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虽然机器开了420分钟,但它的“有效产出时间”只有380分钟,另外40分钟的运行时间被浪费在速度损失或小停顿上了。)
-
-
合格率 (Quality) - “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多少是好的?”
-
关注点: 在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合格品占多少比例?
-
怎么算: 合格品数量 / 总产量
-
损失原因: 设备精度问题、原材料不良、工艺参数设置不当、操作失误等导致的次品、废品。
-
例子: 总共生产了380件产品,其中有19件是不合格品。合格品是380 - 19 = 361件。那么,合格率 = 361 / 380 = 95%。
-
现在,我们把这三个因素乘起来,得到OEE:
OEE = 时间稼动率 × 性能稼动率 × 合格率
OEE = 87.5% × 90.5% × 95%
OEE ≈ 0.875 × 0.905 × 0.95 ≈ 0.753
OEE ≈ 75.3%
OEE的使用方式(为什么它有用):
-
找出问题点: OEE不仅仅是一个总分,它的三个子项能帮你快速定位问题。
-
如果OEE低,是时间稼动率低(停机太多)?还是性能稼动率低(速度太慢)?还是合格率低(次品太多)?
-
例如,如果时间稼动率只有60%,而其他两项都很高,那么首要任务就是减少停机时间。
-
-
衡量改进效果: 当你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改进维护流程减少故障、优化参数提高速度、加强质量控制),OEE及其子项的变化可以直观地告诉你这些措施是否有效。
-
设定目标和基准: 可以为设备设定OEE目标,并持续追踪。也可以在相似设备间进行对比(需谨慎,确保可比性)。
-
全员参与的基础: OEE的概念相对容易理解,可以作为生产、设备、工艺等多个部门共同关注和改进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