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
版本:Next

LMES使用指南

为了帮助新实施人员和OEM伙伴快速理解LMES系统的完整实施流程,我们提供了以下操作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展示了从基础数据配置、生产流程建模、生产运行管理到监控分析的完整实施过程,按照推荐的实施顺序排列。

🎯 完整实施流程概览

下图展示了LMES系统的完整实施路线,包括四个主要阶段:系统准备生产流程建模生产运行管理监控与分析

📌 各阶段详细说明

🔧 阶段一:系统准备(步骤 1-2)

这是LMES实施的基础准备阶段,需要完成系统的基本配置。

步骤模块主要任务关键配置项
1系统配置配置LMES系统基础参数产线代码产线结构(产线-工序-工位 或 产线-工序段-工序-工位,影响后续所有建模界面)、工序段定义、工单设置、不良品配置、配方控制等
2流程配置定义和管理生产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模板(系统已内置标准流程,仅在需要定制化流程时配置)流程节点、流程逻辑、参数设置、批量配置等

阶段目标:完成系统环境初始化和基础流程规则配置,为后续业务配置做好准备。

⚠️ 重要提示:

  • 产线结构是系统配置的核心:必须在开始工艺建模前确定产线结构类型
    • 产线-工序-工位:适用于简单生产流程,无需工序段分组
    • 产线-工序段-工序-工位:适用于复杂生产流程,需要按工段(如冲压、焊装、涂装)分组管理
    • 产线结构一旦设置,后续所有建模界面(工序管理、配方管理等)的UI显示和配置选项都会相应调整
    • 建议在系统上线前明确产线结构,避免后期调整带来的返工

💡 流程配置说明:

  • LMES系统已内置标准业务流程模板,涵盖常见的生产场景
  • 正常情况下,用户无需配置流程即可使用系统标准功能
  • 仅在需要定制化业务流程时,才需要在流程配置模块中添加新流程
  • 流程配置是LMES的核心基础功能,支持灵活的流程编排和参数化配置

🏭 阶段二:生产工艺建模(步骤 3-12)

这是LMES实施的核心阶段,需要按照依赖关系逐步配置生产要素。

步骤模块主要任务依赖关系关键配置项
3产品管理维护产品基础信息和核心标识,作为工艺建模和生产执行的基础产品名称(唯一)、产品型号(唯一)、简号、识别码、计划系数等
4物料管理定义和管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所有物料信息条码管理(可选)物料名称、物料类型(唯一料/批次料)、物料编号、单位、条码规则、物料预警等
5工序管理定义生产工序和工位,配置各类生产参数物料管理(可选)工序配置、工位配置、采集参数、配方参数、物料参数、信号参数等
6配方管理配置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核心功能:为不同产品型号配置工艺路线,通过配方版本管理实现同一产品的多种工艺参数设定)产品管理、工序管理配方名称、配方编号、工艺路线配置、产品型号、配方版本、采集参数标准值/上下限、配方参数값等
7BOM管理定义和维护产品的物料组成结构,建立产品与原材料、半成品间的层级关系产品管理、物料管理BOM名称、产品名称、工序、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物料类型、单位、用量等
8条码管理管理产品条码的解析、生成和校验,建立标准的条码管理体系解析规则、生成规则、校验规则、条码段配置、适用产品/工序等
9标签管理设计和管理各类标签模板,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标签打印产品管理、条码管理(可选)标签名称、适用产品、适用工位、打印机、标签模板、数据映射、条码生成规则等
10托盘管理管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托盘载具,实现产品与载具的关联追溯托盘编码、托盘名称、托盘规格、绑定状态、绑定记录等
11作业指导配置和管理标准作业程序(SOP),确保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序管理作业指导名称、所属工序、关联配方、工步管理、SOP文件、流程控制等
12过程设置配置生产过程控制规则,确保生产过程标准化执行和质量可追溯性产品管理、配方管理、工序管理漏工序检测、产品码更新、产品状态检测、跨产线段检测等

阶段目标:完成生产要素的完整建模,形成可执行的生产流程。

⚠️ 重要提示:

  • 步骤3-4可以并行配置(基础数据无依赖关系)
  • 步骤5-12必须在对应的依赖项完成后才能配置
  • 步骤6(配方管理)是工艺建模的核心,通过工艺路线配置将工序串联,实现:
    • 不同产品型号可配置不同工艺路线:如A产品经过5道工序,B产品经过8道工序
    • 同一产品可创建多个配方版本:如标准版、优化版、试验版,每个版本可对工艺路线上的参数做不同设定
    • 配方版本支持版本历史管理,便于工艺优化和问题追溯
  • 步骤11(作业指导)属于生产规则配置,主要用于半自动工序的标准作业程序制定,是工序执行前必须定义的操作规范
  • 步骤12(过程设置)是工艺建模的收尾工作,通过配置过程控制规则确保生产过程标准化执行和质量可追溯性并通过漏工序检测、产品状态检测等防错规则配置,有效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失误,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

⚙️ 阶段三:生产运行管理(步骤 13-18)

完成建模后,进入实际生产运行阶段,管理日常生产活动。这一阶段是LMES系统发挥实际价值的关键环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步骤模块主要任务依赖关系关键操作
13指标配置动态管理生产过程中各层级的业务指标,实现生产过程精细化监控产线/工序段/工位层级指标、业务字段、变量绑定等
14人工看板配置半自动工序的操作控制台,提供标准作业指导和生产参数监控工序管理(手动工序)工序筛选器、工步列表、SOP文件展示、生产参数、物料列表、生产控制、批次料操作等
15工单管理管理生产过程中工单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创建、查询、更新、删除及状态转换等操作产品管理、配方管理工单编号、计划数量、关联产品、关联配方、状态转换(激活/下发/暂停/完成/结束)等
16点检管理进行质量监控和抽样检验,创建、管理和执行点检任务产品管理、工序g配方管理点检任务名称、点检类型、点检模版、产品型号、完成条件、点检次数、预期结果等
17返修管理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品,支持返修流程控制和不良原因分析产品管理、配方管理返修判定(报废/NG品流出/设备返修/人工返修)、不良原因配置、返修路线配置、判定记录等
18生产管理实时监控和控制工序流程,通过工位流程控制实现现场生产操作执行工序管理、工单管理产品输送、工位控制、生产跟踪、流程监控、变量状态、远程干预等

阶段目标: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执行,通过工位流程控制确保生产活动按计划、按标准、可追溯地进行。

⚠️ 重要提示:

  • 步骤13(指标配置)是生产监控的基础,应在生产执行前完成关键指标的配置
  • 步骤14(人工看板)专为半自动工序设计,需要与作业指导和工序管理配合使用
  • 步骤15(工单管理)是生产运行的起点,必须基于已完成的工艺建模才能创建有效工单
  • 步骤16(点检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用于进行质量监控和抽样检验,建议在生产初期就建立相关机制
  • 步骤17(返修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用于管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品,建议在生产初期就建立相关机制
  • 步骤18(生产管理)是生产执行的关键支撑,通过工位流程控制实现现场生产操作的执行和监控

💡 最佳实践:

  • 按照"配置→执行→监控"的逻辑顺序实施:先完成指标配置和人工看板配置,建立生产管控规则;再进行工单执行和生产操作;最后通过点检和返修确保质量
  • 小批量试运行:建议先进行小批量试生产,验证各模块配置正确性后再推广到所有产线
  • 标准化操作:严格按照SOP标准进行操作执行,确保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
  • 实时监控:通过生产管理模块实时监控生产状态和工位流程控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阶段四:监控与分析(步骤 19-22)

在生产运行基础上,进行数据监控、追溯和分析优化。

步骤模块主要任务应用价值关键功能
19监控看板组态监控页面,实时展示生产状态和关键指标可视化管理页面组态、数据监控、报警展示、趋势分析、实时数据刷新等
20过程追溯产品全流程追溯,支持正向和反向追溯质量追溯追溯报表、一码回溯、报表配置、业务字段配置、批次追踪等
21生产统计统计分析产量数据,提供多维度生产报表绩效评估产量统计、工序节拍分析、工序详情分析、不合格统计、OEE分析等
22质量分析SPC统计过程控制,实现质量数据深度分析质量改进质量数据总览、参数SPC分析、参数实时CPK、控制图、能力分析、异常预警等

阶段目标:建立数据驱动的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可视化监控、全程追溯、统计分析和质量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数字化管理。

⚠️ 重要提示:

  • 步骤19(监控看板)是生产可视化的核心,应根据管理需求配置关键指标展示
  • 步骤20(过程追溯)需要在工艺建模阶段就配置好追溯字段,确保追溯数据完整性
  • 步骤21(生产统计)依赖于生产过程中数据采集的准确性,需确保各工序数据采集点配置完整
  • 步骤22(质量分析)需要足够的质量数据积累才能发挥SPC分析的价值,建议在稳定生产后重点关注

📈 价值体现:

  • 实时掌握生产状态:通过监控看板实时了解产线运行情况
  • 快速定位质量问题:利用过程追溯快速锁定问题源头
  • 数据驱动决策优化:基于生产统计数据优化生产流程
  • 持续改进生产效率:通过质量分析不断提升产品合格率

💡 最佳实践:

  • 分层配置监控指标:按管理层、生产主管、班组长等不同角色配置差异化监控看板
  • 建立追溯标准:统一追溯字段定义和数据采集标准,确保追溯结果一致性
  • 定期分析统计报表:按日、周、月定期分析生产统计数据,识别生产瓶颈和改进点
  • 设置质量预警机制:基于SPC分析设置质量预警阈值,实现质量问题提前预警

🎓 实施建议与最佳实践

为确保LMES系统顺利实施并发挥最大价值,建议严格按照以下实施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

1. 严格遵循实施顺序

路线图中的22个步骤具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必须严格按照顺序进行实施,以避免因依赖关系导致的配置问题或返工。

实施原则

  • 前置依赖优先原则:任何模块的配置都必须在其依赖项完成后进行
  • 完整性验证原则:每完成一个阶段,必须进行全面的功能验证后再进入下一阶段
  • 渐进式推进原则:采用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完善系统功能

2. 分阶段验收机制

建立严格的分阶段验收机制,确保每个阶段的质量和完整性。

3. 快速启动实施策略

根据不同业务需求,可采用差异化的快速启动策略:

最小可行配置(MVP)

该最小配置可在1周内完成,快速验证系统核心功能。